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9612世界史0800回覆
A1:有關吠陀經的資料,將考慮在下一版的教師手冊中補充。
本書的編寫以歷史脈絡(即歷史解釋的參考架構)為主要考量。因此,有時候某個歷史事實或概念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現在不同章節裡。教師上課時,可不必受課本限制,教師可以依自己的觀點講課,靈活運用教材。
Q2:建議將P25~27「1-3.5 穩定的保守世界」移至P46「保守主義」之前,由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意識。又或者,作者這樣的安排是否有特殊涵義,敬請說明!【5604世界史(下) P46】
A2:本書的編寫以歷史脈絡(即歷史解釋的參考架構)為主要考量。因此,有時候某個歷史事實或概念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現在不同章節裡。教師上課時,可不必受課本限制,教師可以依自己的觀點講課,靈活運用教材。
Q3:3-1單元針對藝術派別與文化發展並未做介紹,但同業版本都有寫到,龍騰版未寫到是因何考量,可否補充或者說明,謝謝?【5604世界史(下) P96】
A3:這是個好問題!按理藝術史各派別的流變十分重要,從前的西洋文化史都特別描述,如今在新版課本中反而縮減或不見了,原因何在呢?
95課綱世界史強調呈現一套「世界史的架構」,而且必須擺脫歐洲中心論,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表面上是「世界史」,其實裡子是「西洋史與零星非西洋史的拼湊」。由於這個要求,勢必大量增加「非西洋史」並顧及完整的世界史觀,如此一來,也勢必排擠許多西洋史的知識點。西方藝術史的各種流派就是在這種考量下,沒有被突顯出來。
教師授課時,不必講藝術史,但可自行以重要的藝術派別或藝術家為例,說明該時期世界史上的大觀念。例如,從米開朗基羅等人講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從19世紀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講當時候科學思想及實證論的高漲,從20世紀上半葉的種種藝術派別講19世紀「世紀末」以來西方人及世界文化的心態。同樣的,教師也可從文學史上的流派為例講世界史,但不是在講文學史。
換句話說,世界史不是許多專史的集合,而是一套架構的呈現,也因為如此我們在第三冊建議單元之ㄧ中,首先列出了「世界史分期和基本架構」的表格。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961125世界史第三冊0800回覆
page.167,圖III-3-22,「占婆」確定為紫色的回教地區嗎?老師之前的認知為佛教地區。
回覆:
關於此圖老師您的質疑是合理的,由於這張地圖的原本出處來源有待追查,因此現在無法直接回覆給您;但可於上課時告知學生占婆未必有伊斯蘭教的傳入。感謝老師的指教,查明後將於下版更正。謝謝!
問題2:
page.116,中有提到文化成就的內容,各方面都有著墨,但卻未提到文學相關作品,老師建議可加入「1001夜」「天方夜譚」等神話。
回覆:
感謝老師的建議,將於下版列入參考。謝謝您的使用回饋!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如何引導「建議的單元」的「問題與討論」:以單元之一為實例
2007.11
龍騰版《世界史(上下冊)》非常重視「歷史的留白」,一方面希望教學時這個單元能充份發揮正面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標,但是另方面也深恐流於形式,或者走調、變了質。
按理,所謂「留白」就應徹底一點,不要沾上任何筆墨,完全讓教師門自由運作。不過,由於無前例可循,有些教師難免有些徬徨,所以在課本的每一章之中還設計了「建議的單元」,提供給教師們參考,至於是否完全照著課本講解?當然大可不必,一切請教師自主。
在「建議的單元」中包含「問題與討論」,教師可以參考這些「問題」,配合該「單元」中的課文與學生共同討論。討論時,教師只要負責引導和啟發的角色,由學生們主動回答,有時候採分組討論也是可行。至於答案則採開放式的,不必有標準的答案,更不必完全按照課文中的說法。其實,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某些特殊的見解,教師對於提出特殊見解的學生,應該不惜贊賞鼓勵之詞,即使「答錯」了,與「問題」太離譜了,只要學生是用心想出來的,不是即興胡謅的,教師也應給予適當的肯定,因為他(她)的用心就是個「good try」。求學認知的過程總是在「try and error」中不斷前進,我們這個單元的教學就應該展現這種精神,不知各位教師是否以為然?
以上說的是,如何引導「建議的單元」及其「問題與討論」的大原則。我不想再引經據典,或藉用任何理論觀點長篇大論一番,因為這個大原則各位教師已經都懂得的,我們只要實際操作就是了。現在我想按照各個「建議的單元」的進度,參與這些「問題」的討論,希望有興趣的人不僅在教室裡,而且也在我個人網頁的討論裡,不斷交流溝通。
二、「建議的單元之一」:「問題與討論」
1. 這個單元總共有三個「問題」,第一題是:
高中生為什麼要學世界史?請談你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的理由有二:(1)除了得知更多有關世界史的史實及更有系統的世界史觀,更重要的是(2)為了提升認知的能力。在課文中,我已經解釋:
好奇心和求知慾往往隨著年齡和認知能力發展而改變。從國中到高中,每個人的理性思維明顯地增強,同時分析和抽象的能力也形成了。學習歷史的時候,高中生應該可以運用「綜合性的理解」,了解所謂「時代演變的趨勢」,同時也懂得「創造的變化」,能將歷史當作寶貴的「文化遺產」(或文化資產)(cultural heritage),吸取有形或無形的素材,化腐朽為神奇,融入現代的生活裡。
除了「綜合性的理解」和「創造性的轉化」,人們的眼光也不應自囿於一隅,或者沉溺在自我本位裡。研讀世界史按理最能拓展個人的視野。二十一世紀裡,交通和資訊快速發展,全世界勢必形同一個網絡或地球村;而臺灣也將日漸開放,深化民主,與世界新趨勢合流。高中生即將成年,按理應該開始建構自己的世界觀。世界史這門課的教育目標,毫無疑問的,就是提供這種學習、討論的場域。但是,世界史既不同於百科全書,也不是一味的填鴨年代、記憶一大堆繁瑣的史實。世界史的知識需要經過選擇,呈現一套脈絡清晰的世界觀,並且配合有限的學習時間。這一套世界史分上下兩冊,編寫的原則:上冊從遠古時代敘述到西元一千八百年左右,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的轉化」能力,強調人人應多多反思世界上的「文化遺產」對我們有哪些影響。下冊從一千八百年左右敘述到當今,有意開發學生「綜合性的理解」能力,從各種「時代演變的趨勢」進一步了解「近代世界的形成」。《世界史,上冊》
以上我個人的說法可能連帶產生幾個更困難、更抽象的問題,那就是:
什麼是「創造的轉化」?
其次,第二題又繼續追問: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說明「古」、「今」之間的關係?
這兩個問題其實彼此扣緊在一起的,應該當作一個問題同時回答。我個人的想法是:
a. 課本中所謂的「文化遺產」,不是狹義的,指由UNESCO認定的才算數。「文化遺產」可以當作廣義講,凡是過去的、有形或無形的、人類活動的展現成果,只要其中的某個素材經後人繼承、模仿或轉化(transformed),為後人所用,都可說為「文化遺產」。
b. 依照上述廣義的說法,所謂「文化遺產」,重要在於它與後人之間有種特定關係,那就是以後人的立場,有「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有現實性的」而對過去人類活動的種種展現成果。簡單地說,學習歷史,「古」「今」之間應該是連線的,而不是純粹為歷史而歷史。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學歷史要有「問題意識」或「現實意識」。而「歷史」是「古」的話,「問題意識」及「現實意識」就是「今」。
c. 從b.的說法,可能有人追問:那麼如何保持學習歷史的客觀性和中立化?同時又如何防止歷史被濫用(abuse)了?這是個好問題,但很難一言以蔽之,尤其無法完全杜絕歷史之主觀和被濫用。我只能簡單地告訴自己和學生,時時提高警覺。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忽略了「文化遺產」的正面價值。即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只要涉及現實或實用,也難免產生類似的情形。
總而言之,大家利用這個討論的機會,動動討腦筋吧!
3. 第三個題目是:
自古以來有許多種世界史的分期法,請你討論其中幾種的得失在哪裡?並且從「歷史的分期法」討論人們的「史觀」與「時間」有什麼關係?
由於課本中上下冊中九個「建議的單元」都以「時間與歷史」為主軸,而其中第一個單元也屬於上、下兩冊的「導論」,所以我藉此機會先說明(1)研究歷史為何要採取「分期法」?(2)我個人對世界史的「分期法」是怎樣的?並列圖表說明 [ 圖表請參閱:http://myweb.fcu.edu.tw/~t91093/2/paper1/0ther/4-1.jpg ] 。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大題目,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所以就師可以擇一討論就可以了,或者分三組討論進行也是個辦法。
教師引導這個題目不妨從分期法的主觀性討論所謂的得失,為了舉實例,或許可參考龍騰版《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依88課綱而編寫的)第一章的部份(pp. 7-11),必要時可影印成講義。大家千萬不要死背各種世界分期法中的「年代」,但應瞭解:分期法中的時間、時段、年代,並非純客觀的,其背後都來自學者們個人的史觀,多少會有主觀的成份。而每位學生也應嘗試著建構自己的史觀,以及自己對「台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分期法。「試著做」,這才是我們教養下一代的最大前題。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龍騰版歷史第三冊〈世界史上冊〉 教學Q&A
刊登日期:961026
Q2:能否建議簡化戰爭部分,加重哲人思想之份量!
Q3:課文敘述是否能再調整,因為內容上常出現前幾章節提過的但後面的章節又再出現,重複性的敘述造成教學上很大的困擾。
Q4:課本內容重點不易抓到:舉例如亞述時期的文化講解完後,接著說明巴比倫文化,卻未能統整出明確的西亞文明特色。
Q5:請問講授中印度時代特色,重點應放在何處?因為課本提時代交接、戰爭的接錯,但測驗卷的考試重點為「宗教思想」。
高中歷史教學及教科書編著的理念:龍騰版〈世界史-導論〉和〈歷史專題-序論〉
由於編著歷史教科書的緣故,我前後寫了兩篇序論。 第一篇是為第三冊和第四冊[ 即世界史 ] 而寫作的,同時也屬於「建議單元」,題目是〈世界歷史與文化遺產〉。第二篇是屬於第五、六冊 [ 即歷史專 題 ] 而寫作的,題目是:〈歷史專題與歷史意識〉。這兩篇文章都陳述了高中歷史教學及教科書編著的理念,特別刊錄全文,敬請 指教。
文章參閱網址--
〈世界歷史與文化遺產〉:http://myweb.fcu.edu.tw/~t91093/2/paper1/0ther/2..pdf
〈歷史專題與歷史意識〉:http://myweb.fcu.edu.tw/~t91093/2/paper1/0ther/3..pdf
請按右鍵下載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