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
龍騰版《世界史(上下冊)》非常重視「歷史的留白」,一方面希望教學時這個單元能充份發揮正面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標,但是另方面也深恐流於形式,或者走調、變了質。
按理,所謂「留白」就應徹底一點,不要沾上任何筆墨,完全讓教師門自由運作。不過,由於無前例可循,有些教師難免有些徬徨,所以在課本的每一章之中還設計了「建議的單元」,提供給教師們參考,至於是否完全照著課本講解?當然大可不必,一切請教師自主。
在「建議的單元」中包含「問題與討論」,教師可以參考這些「問題」,配合該「單元」中的課文與學生共同討論。討論時,教師只要負責引導和啟發的角色,由學生們主動回答,有時候採分組討論也是可行。至於答案則採開放式的,不必有標準的答案,更不必完全按照課文中的說法。其實,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某些特殊的見解,教師對於提出特殊見解的學生,應該不惜贊賞鼓勵之詞,即使「答錯」了,與「問題」太離譜了,只要學生是用心想出來的,不是即興胡謅的,教師也應給予適當的肯定,因為他(她)的用心就是個「good try」。求學認知的過程總是在「try and error」中不斷前進,我們這個單元的教學就應該展現這種精神,不知各位教師是否以為然?
以上說的是,如何引導「建議的單元」及其「問題與討論」的大原則。我不想再引經據典,或藉用任何理論觀點長篇大論一番,因為這個大原則各位教師已經都懂得的,我們只要實際操作就是了。現在我想按照各個「建議的單元」的進度,參與這些「問題」的討論,希望有興趣的人不僅在教室裡,而且也在我個人網頁的討論裡,不斷交流溝通。
二、「建議的單元之一」:「問題與討論」
1. 這個單元總共有三個「問題」,第一題是:
高中生為什麼要學世界史?請談你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的理由有二:(1)除了得知更多有關世界史的史實及更有系統的世界史觀,更重要的是(2)為了提升認知的能力。在課文中,我已經解釋:
好奇心和求知慾往往隨著年齡和認知能力發展而改變。從國中到高中,每個人的理性思維明顯地增強,同時分析和抽象的能力也形成了。學習歷史的時候,高中生應該可以運用「綜合性的理解」,了解所謂「時代演變的趨勢」,同時也懂得「創造的變化」,能將歷史當作寶貴的「文化遺產」(或文化資產)(cultural heritage),吸取有形或無形的素材,化腐朽為神奇,融入現代的生活裡。
除了「綜合性的理解」和「創造性的轉化」,人們的眼光也不應自囿於一隅,或者沉溺在自我本位裡。研讀世界史按理最能拓展個人的視野。二十一世紀裡,交通和資訊快速發展,全世界勢必形同一個網絡或地球村;而臺灣也將日漸開放,深化民主,與世界新趨勢合流。高中生即將成年,按理應該開始建構自己的世界觀。世界史這門課的教育目標,毫無疑問的,就是提供這種學習、討論的場域。但是,世界史既不同於百科全書,也不是一味的填鴨年代、記憶一大堆繁瑣的史實。世界史的知識需要經過選擇,呈現一套脈絡清晰的世界觀,並且配合有限的學習時間。這一套世界史分上下兩冊,編寫的原則:上冊從遠古時代敘述到西元一千八百年左右,注重培養學生「創造的轉化」能力,強調人人應多多反思世界上的「文化遺產」對我們有哪些影響。下冊從一千八百年左右敘述到當今,有意開發學生「綜合性的理解」能力,從各種「時代演變的趨勢」進一步了解「近代世界的形成」。《世界史,上冊》
以上我個人的說法可能連帶產生幾個更困難、更抽象的問題,那就是:
什麼是「創造的轉化」?
其次,第二題又繼續追問: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說明「古」、「今」之間的關係?
這兩個問題其實彼此扣緊在一起的,應該當作一個問題同時回答。我個人的想法是:
a. 課本中所謂的「文化遺產」,不是狹義的,指由UNESCO認定的才算數。「文化遺產」可以當作廣義講,凡是過去的、有形或無形的、人類活動的展現成果,只要其中的某個素材經後人繼承、模仿或轉化(transformed),為後人所用,都可說為「文化遺產」。
b. 依照上述廣義的說法,所謂「文化遺產」,重要在於它與後人之間有種特定關係,那就是以後人的立場,有「選擇性的」、「有目的性的」、「有現實性的」而對過去人類活動的種種展現成果。簡單地說,學習歷史,「古」「今」之間應該是連線的,而不是純粹為歷史而歷史。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學歷史要有「問題意識」或「現實意識」。而「歷史」是「古」的話,「問題意識」及「現實意識」就是「今」。
c. 從b.的說法,可能有人追問:那麼如何保持學習歷史的客觀性和中立化?同時又如何防止歷史被濫用(abuse)了?這是個好問題,但很難一言以蔽之,尤其無法完全杜絕歷史之主觀和被濫用。我只能簡單地告訴自己和學生,時時提高警覺。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忽略了「文化遺產」的正面價值。即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只要涉及現實或實用,也難免產生類似的情形。
總而言之,大家利用這個討論的機會,動動討腦筋吧!
3. 第三個題目是:
自古以來有許多種世界史的分期法,請你討論其中幾種的得失在哪裡?並且從「歷史的分期法」討論人們的「史觀」與「時間」有什麼關係?
由於課本中上下冊中九個「建議的單元」都以「時間與歷史」為主軸,而其中第一個單元也屬於上、下兩冊的「導論」,所以我藉此機會先說明(1)研究歷史為何要採取「分期法」?(2)我個人對世界史的「分期法」是怎樣的?並列圖表說明 [ 圖表請參閱:http://myweb.fcu.edu.tw/~t91093/2/paper1/0ther/4-1.jpg ] 。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大題目,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所以就師可以擇一討論就可以了,或者分三組討論進行也是個辦法。
教師引導這個題目不妨從分期法的主觀性討論所謂的得失,為了舉實例,或許可參考龍騰版《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依88課綱而編寫的)第一章的部份(pp. 7-11),必要時可影印成講義。大家千萬不要死背各種世界分期法中的「年代」,但應瞭解:分期法中的時間、時段、年代,並非純客觀的,其背後都來自學者們個人的史觀,多少會有主觀的成份。而每位學生也應嘗試著建構自己的史觀,以及自己對「台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分期法。「試著做」,這才是我們教養下一代的最大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