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踩在全球化的浪頭上

周樑楷
2008.12.23

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社會中,
公教人員可能比農民更
         安穩、保守而無知。
他們對政治厭惡、冷默,
         卻對公益充滿愛心。


其中,歷史教師可能是最明顯的例子,
因為,在受教育期間,他們的心靈早已──
              被「工具性的理智」枷鎖起來;
              在擔任教職期間,他們集中注意力在──
              「基本史實」上。這些屬於
              「過去的」且又「支離不連貫」的知識。
              而「公益愛心」,如同硬幣上的另一面。


歷史教師,或公務人員,應超越專業的技能。
從純知識移位到當下,成為綜觀通論的人才。

         要有:
                   問題意識、
                   長程史觀、
                   類比思維、
                   世界觀。

解放自己吧!
踩在全球化的浪頭上,
讓生命主體往上昇揚。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與高中生談歷史〉講授大綱

主講人:周樑楷
台中女中人文社會實驗班
社會科學概論專題講座
Nov. 18, 25, 2008.

一、從電影談歷史
1. 觀賞《1、2、3》
2. 問題與討論

二、歷史:專業的或通識的
1. 歷史有趣嗎?
2. 歷史有用嗎?

三、歷史:理智的或情感的
1. 歷史是理智的嗎?
2. 歷史是情感的嗎?

四、生命的成長和昇華

延伸閱讀:
柏克,《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霍布斯邦,《盜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史景遷,《胡若望的疑問》,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
周樑楷,〈認識你自己〉,《當代》,第211期,2005年03月,頁52-61。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明倫高中蕭韻珊同學的來信

周樑楷教授您好:

我是明倫高中學生蕭韻珊,感謝教授上次蒞臨帶來如此精采的演講, 上次在學校聽您的演講我真的受益良多,短短一小時內討論的概念,不僅能改變我們對歷史的學習思考方向,更是能夠套用在生活其他事物上, 在聽演講的過程中,教授不斷丟出問題讓我們思考,那些平常不曾注意的現象,經過討論後就變成自己的知識。
很高興也很榮幸在演講最後能夠代表學校遞上感謝狀給您,也很謝謝教授給我機會能夠主動連絡您!本來以為大學教授一定非常嚴肅,但教授您卻給人非常親切和風趣的印象,班上不只是我如此欣賞教授的演講,其他同學也都很喜歡您,他們說教授演講的方式很活撥很可愛,希望能夠知道教授的聯絡方式。再經過您的同意之前我沒有權力將資料洩漏給其他人知道,所以再此詢問教授的意願。不論教授是否願意,一切都尊重您的決定,也希望您能夠在「不干擾您的時間為前提」,給予我回覆。

最後我將當日拍的照片附在夾帶檔案給教授您,再次感謝您能夠來明倫演講,希望將來有機會您能再次蒞臨讓更多學弟妹能夠欣賞如此精采的演講。

很抱歉我的文筆很不流暢,也欠缺修辭技巧,若有用詞不當或冒犯之處請教授見諒。

順問秋祺,恭敬教安                                                                                                            
明倫高中學生韻珊謹上 
2008.11.07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給各位參與高中歷史科新課綱委員的一封公開信

各位參與高中歷史科新課綱製訂的好友:

昨天(10月28日)各報紙已刊登了有關新課綱的消息,歷史和國文兩科由教育部長裁決「擱置再議」。我想各位一眼就能看穿,這純粹是一場粗暴政治決定的結果,因此我們不必再費任何唇舌,以任何學理和教學理念試圖說服這些官員。然而,我還必須向各位報告當天(10月27日週一下午4:00至6:30)在教育部五樓開會的情形。

當天我準時出席「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會中除了課發會各科委員、各學科課綱召集人、大考中心人員,教育部長、次長、中教司長及專員們都一一出席。在整整兩個多鐘頭的議程中,所有的發言者都一致支持新課綱。國文科召集人柯慶明教授多次發言,為文言文、白話文之爭議提出說明。相對比之下,沒有任何人提出任何批評歷史課綱的言論。

會議到了最後,部長表示這次會議不必動用表決,於是由他決定歷史與國文兩科的課綱擱置再議,其餘二十一科通過。面對如此粗暴、違反民主程序的議決,我立刻舉手發言,強烈表示訝異和不滿。接者,課發會委員林富士教授也表示支持歷史新課綱,認為新課綱比95課綱更好、更可行。

其實,會議進行到此,與會人員都已經了然「這次會議是假的」。柯教授、林教授和我的「最後發言」只不過是讀書人盡心盡力、說點良心話而已,至於主席台上的部長,只是官員大人,而非主掌教育和學術的政務首長。
我們都是學歷史的,28日這場會議對我們而言,說實在只是個小小的風浪而已,我們沒有必要過於激情。歷史新課綱的後續會如何發展?我不能斷言,但絕對沒有任何美麗的幻想,一切靜觀其變,凱撒的歸凱撒,政治需要由政治處理。

非常感謝各位長期為課綱及中學歷史教育而奉獻,能與各位共事我深感三生有幸,收穫良多,毫無遺憾。盼大家繼續為歷史教育而奮鬥,畢竟我們所有的努力全都是為了台灣的新生代!

敬祝 教安

周樑楷 敬上
2008.10.29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歷史專題課程屬於通才教育

周樑楷
本文刊登於:《選修歷史特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0〉,頁1-4。

1.
依照《九五暫行綱要》,高三選修課程歷史科改為「歷史專題」。這種變動在中華民國的教育體制內,可以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創舉,頗有新意。然而,對高中教師、學生,甚至教科書的作者而言,可能在沒有領受到這種變動的正面意義之前,就先飽嚐了各種負面的結果,最起碼心理上總是充滿不安和焦慮。

對於這種心理上的反應是不難理解的,本來任何變動,尤其又增添了許多負擔之後,總會有點抱怨。但是大家似乎只能無可奈何、逆來順受,還是執行下去。另外,歷史學科中心〈由臺北市中山女中負責〉於民國九十七年六月和八月間,前後兩梯次分別在北、中、南三區舉辦了研習營,針對「歷史專題」教學提出一些說明和示範,出席的教師相當踴躍。這種現象都是非常可喜的,表示這門新課至少還可以推動上路。

龍騰文化公司的同仁及作者群一向都十分配合現行的教學目標,希望為臺灣的教育盡點文化工作者的微薄之力。所以,我們為「歷史專題」上、下兩冊教科書,組成了最佳的編撰團隊,經常開會討論,不辭工作辛勞,幾次大幅度更改原稿。書成之後,雖然普受佳評,可是我們為了推廣這門新課的理想,於是在七月間由龍騰文化主辦,輪流北、中、南三區各一場的「龍騰講堂」研習營。負責講述的這幾位教授和教師都屬於我們的編撰團隊,他們的演講贏得當場許多與會人員的肯定。龍騰文化為了將這份理想推廣讓更多人知曉,所以起了念頭,刊行這份「雜誌」,將他們的演講記錄起來,成為本刊中的「龍騰講堂精華摘要」。

另外,龍騰文化一向注重實際的教學問題,其中包括以“0800”服務中學教師與教科書編撰者的對話,或者經常讓人評析歷史試題。由於前者,目前我們已有不少回應,許多教師的提問也都很有價值,所以一一整理之後,成為「龍騰講堂問與答」。希望本刊的讀者也珍惜這些意見,仔細地閱讀,尤其日後對教科書和教學有任何問題,請大家多多利用這個平臺。由於後者,我們特地邀稿,請建國中學黃春木老師針對大考中心所設計的試題範例進行評析,所以凡是關心「歷史專題要怎麼考試?」的教師們,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章;若在試題命題上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也歡迎踴躍投稿「考試風向球」單元。

2.
就做為歷史課綱委員的一分子以及教科書的作者來說,我個人最關心的是,「歷史專題」的教學目標能否落實?經過這次的大變動,從作者、教師、大考的命題人員到中學生,是否都非常清楚「歷史專題」的方針指向哪裡?

其實隱含在這兩個問題裡,我個人最擔心的是,有人誤以為「歷史專題」的目標類似研究所的「專題研究討論」,錯把這門課當作培養「專業史家」來看待。

高中教育一向屬於通才教育的一環,為國家培養公民應有的知識素養。然而,為了考量高中生畢業後,有的升學,有的就業,各奔前程,所以有各種選修課程。「歷史專題」這門課的設計,基本上就是為此而來。換句話說,這是屬於一種通才教育,只不過它的教學目標比其他歷史必修課層次更高一點,希望再提升學生歷史思維(或歷史意識)的能力,但絕不是為了教育「專業的史家」而設計的。

所謂「專業史家」,這是近兩百年來從歐洲開創的,目的在養成一種以歷史研究或教學為主的專職人員,這好比近代社會之有職業棒球選手或職業籃球選手一樣。「專業史家」也就是職業史家,英文裡只有“professional historian”一個詞。近兩百年來,歐美國家創立大學歷史系,在一套課程設計及史學方法培訓之下,造就了一批專業人員,他們的職業可能是在大學或研究機構教學,從事研究、編撰史科圖書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嬰兒潮」的成長,大學裡普設研究所,歷史博士和碩士生大量增加。往好處講,這代表學術的進步,專業史家濟濟多士。然而往壞處講,這批專業人才往往只躲在象牙塔裡,與現實社會嚴重疏離,寫作出來的著作只有專門人士等小眾閱讀;還有更等而下之者,他們的著述可能乾枯無味,毫無生命意識;姑且不說絲毫不能感動人心,就連自己的學術生命也都和他的著述完全脫節。這可說是「專業史家的危機」。

臺灣近二十年來,歷史博士和碩士大量增加,其中不少人投入中學歷史教育。就學生的立場來說,這應是正面的現象。不過,這些高學歷的中學教師,在研究所裡一一都受過「專題研究討論」的訓練,以理智和分析能力見長,其中要是有些人把這種訓練方式和能力,透過選修課「歷史專題」,轉移到高中生,那可就弄錯了方向,難怪要批評「歷史專題」不好教,學生程度不夠。如此這般下來,最後連自己的心血都付之東流,實在可惜。

最近由於德國史家德羅伊森(Johann G.. Droysen,1808~1884)的《歷史知識理論》在北京大學出版簡體字版本(臺灣原由聯經書局出版,正體字版〉,我前後閱讀了兩、三遍,並且在幾次公開場合中推薦給中學教師。我之所以如此做,因為這幾年常想:「專業史家的危機」已經愈來愈嚴重,甚至也蔓延到中學教育。我們應如何在大學裡通識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以及中學歷史教育恢復通才教育的理念。換句話說,在這些教育管道中,我們應如何使每位公民的歷史意識、社會意識與生命意識能夠匯通,不斷昇揚呢?閱讀德羅伊森的這本書,最能切中我的心思,引導我探索這一連串相關的問題。他說:

歷史研究的對象不是過去,因為過去已經逝去。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此時此地,還沒有完全逝去的過去。(p.9)

從事理解(Verständnis)活動的人,因為他有一個自我(Ich),有一個整體性(Totalitat);就如同被理解的客體是一個自我,是一個整體一樣;所以他一方面能借客體所形之於外的言行,充實自己的整體性;另一方面,又能借自己既有的整體性,理解客體的言行。

理解的行為,既是綜合的,又是分析的;既是歸納,又是演繹。(p.11)

每個人都是道德的主體,正因為他是道德的主體,所以他成其為人。……
但是在一切眾多歷史之上有一個唯一的歷史。……
這個一般性的我,具有人性的我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是人類「自己對自己的知識」,是人類的自知。(p.85)

通人教育(Bildung)是訓練及發展我們之所以為人之特質,它是一般性的教育,是基本的訓練。(p.99)

今年正巧是德羅伊森誕生兩百週年。這兩百年來,歷史研究及教育似乎與德羅伊森的理念漸行漸遠,難道這是條不歸路嗎?

不是!我們絕對不能讓歷史教育偏離人文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方針。「歷史專題」教育所採取的策略,希望透過「問題意識」,及「史料、當代學者的論述」,促進「古今連線」的聯想,這一切都符合德羅伊森的說法:「歷史研究是此時此地,還沒有完全逝去的過去。」還有,「歷史專題」教學的目標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這正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性」的「自我」,成為「道德的主體」,完成通才的個人,這一切也正是德羅伊森的理想。

龍騰文化編撰團隊不只出版了「歷史專題」這套教科書,我們且將與中學教師攜手合作,一直為教學的理念而努力。從此我們不應再說「歷史專題」是門新課,只是某些人的創意,因為它的理念其來有自,非常久遠,而且應該具有永恆及普遍的價值!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回應:「高中歷史新課綱中國史的部份為何這麼少?」

事由:
最近 [ 2008年8至9月間 ] 有人質疑高中歷史科新課綱,認為有關中國史的部份太少了,對於這個問題,雖然我曾經在幾次公開場合中口頭說明過了,但是還有些人不甚了解,為此我寫下了幾點說明。

說明:
1.新修訂高中歷史課綱之修訂,除了經本科課網委員多次會議、研商、集思廣益外,也依照程序舉辦公聽會、上網徵求意見、焦點會議、說明會,並經由上級單位聯席會議審查通過,足見本新課綱絕非少數個人之意識所決定。

2.本新課綱重視幾項原則:
a.歷史知識的宏觀性及其架構之週延性,因此設計課綱時,必須將高一、高二「必修歷史」的四個學期做整體考量,甚至高三「選修歷史」的兩個學期也併同思考。換言之,評量任何歷史領域(如中國史)或任何重要歷史問題(如佛教的興起和傳播)時,不宜只從冊數或頁數的多寡來評量。本新課綱「必修歷史」中的中國史部分,表面上看起來僅有一冊,因此有些人質疑它的份量太少了。其實,除了高一下有一冊「中國史」,高二「世界史」上下兩冊中也含有不少中國史的內容,例如:在「哲學突破」一節中,將先秦思想(特別是儒家)與同時代的釋迦牟尼、希臘哲學家並列,一同討論;又如:在「佛教傳播」一節中,不只敘述佛教如何傳入中國,而且也分析中國佛教的特色及其如何外傳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諸如此類的撰寫方式,其目的即在擺脫「歐洲中心論」的世界史觀。台灣歷史教科書在一綱一本的時代,長期都以「歐洲中心論」書寫世界史,不僅內容缺乏中國史,連歷史解釋也沒有將中國史納入。為了糾正這種謬見,新課綱中引進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歷史,尤其中國史的部分。由於這種新的書寫方式,使得在世界史觀的解釋上,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得以彰顯。基於這項原則,新課綱中,無論以「量」(篇幅多寡)或以「質」(歷史解釋)來衡量都不嫌少。

b.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的課綱及其撰寫在授課時數的考量下,本著「略古評今」、「結構完整」、「影響深遠」等幾項方針。然而所謂「略古」並非一味減少西元一五○○之前的歷史,而是在考慮「結構完整」及「影響深遠」時,必要時對古代中國部分知識也特別著墨。只是歷史知識繁多,孰重孰輕,如何挑選,難免見仁見智,這也是有些人對課綱質疑的原因所在。

c.為了讓授課教師及學生有較多的學習自主權,每冊的教學單元以十二週(教學時數)為原則,剩餘的時間,由各校教師彈性運用,除了課堂測驗外,也可以舉辦小型討論或補充性之教學。因此之故,新課綱表面上的內容似乎縮減了,其實「歷史留白」之處正是新課綱的特色之一,教師假設覺得應該補充哪些重要的中國史知識,可以自行補充。畢竟教科書只是一種教材,但並非唯一的,新課綱中已充分說明「歷史留白」(即教學建議單元)的意義,中學教師如善於利用,相信可發揮其特色。基於這項原則,中國史教學內容仍有擴充的空間。

3.為了加強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即提升歷史思維的能力)和中國史的知識,「選修歷史」採專題式。新課綱中,七個專題中有五個主題直接與中國史有關(即「儒家思想」、「道教」、「醫療與社會文化」、「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華僑」),另外兩個專題(即「歷史的反思」、「歷史文本的賞析」)其內容還可以吸納有關中國史學思想和史學名著的知識。總而言之,本新課綱中有關中國史的部分就整體而論,在「量」的方面應已足夠,同時也配合了實際授課時數。在「質」的方面加強歷史解釋的連貫性,尤其擺脫「歐洲中心論」,讓中國史在世界史中之地位得以突顯,同時迎接「全球化」的來臨。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970519歷史第四冊0800

問:歷史4第101頁第3行,提及「除了義大利之外,三國同盟或三國協約的各個成員紛紛捲入戰爭」,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也有參戰,是否可請主編教授進一步解釋?


答:本版本因為考量學生的負擔及課文的篇幅,所以對戰爭史的描述比較簡略。
有關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角色,你的質疑是正確的。課本訂正的辦法是:在本頁(p.101)最後一行之後,補加:「義大利由於英法等國的利誘,於一九一五年五月間反而與協約國合作,對抗德國與奧國。」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970410歷史第四冊0800回覆

問題1(惇敘工商教師):
歷史4第48頁行5,提及「馬克斯既不是唯心論者,也非機械式的唯物論者」,由於一般都認為馬克斯是唯物論者,可否請您再進一步解說為何馬克斯不是唯物論者?

A: 這是個大問題,也是個重要的問題。
在課本(p.48)中,提到馬克思的兩句名言:(1)人是社會動物,(2)眾人創造歷史。第一句話,強調「人」之受社會等外在因素約制。許多人(尤其共產國家官方的說法)只憑這句話,就斷言馬克思是位唯物論者。其實這是片面的,如果我們注意第二句話,「眾人」為主詞,表示是有意識的、主動的,不是完全被決定的。
這兩句話按理應合在一起,合併思考,則「人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二者之間相互辯證」。


問題2(師大附中教師):
歷史4第25頁的地圖,地圖上出現「奧匈帝國」,有高中老師反應似乎年代不符,經查奧匈帝國始自1867年。還請您確認此圖的正確性,如有誤,可否指示該如何修改此圖?





A:本圖的確有誤。本學期(96學年下學期)在課堂上請提醒學生將「奧匈帝國」改為「奧帝國」。爾後改版時,將全面檢核。謝謝。